內心敏感脆弱,最愛的人總是傷你最深?依戀障礙的悲劇連鎖

對於人與人間的關係,總是感到特別困擾嗎?
總是在意別人、總是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


若你在人際關係上,有著長久無法解決的問題
請一定要好好了解 ——「依戀障礙」

為什麼人際關係與感情都這麼困難?

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無法持久;小心翼翼付出的真心,總被辜負;儘管你多麼努力想要填補空虛,卻只感覺到孤單無助……。

曾遭受過的背叛、委屈、壞運氣,早就讓你不知道該拿什麼相信自己,甚至連「愛人的勇氣」都沒有了

其實,你知道嗎?讓你如此辛苦、不順心的,並非厄運或你犯了錯,而是尚未痊癒的「童年傷痕」,至今仍如枷鎖般箝制你,阻礙你邁向幸福、展開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童年時難以承受的期待、過當的暴力對待,陪伴不足或過度寵溺,都可能累積形成「依戀障礙」。

並使人在成年後無法擁有健全的安全感、缺乏自信,甚至喪失愛自己與愛人的能力。這些傷你至深、讓成年的你痛苦不已的「隱形魔咒」,往往都來自最親愛的家人。

NPO法人日本心理溝通協會代表「中野日出美」,將藉由心理學專業,在本書中為你點出「5種毒親模式X依戀障礙4類型」。

讓你從自身童年經驗,發現如今在人際、職場、日常不順心的問題癥結點,率先踏出解決的第一步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

童年傷痕 1

本書推薦給哪些人看?

  • 與人相處總是不順利。
  • 老是只能迎合別人、受擺佈。
  • 總是否定自己、習慣把事情往壞處想。
  • 小心翼翼付出真心卻常常被背叛。
  • 難以信任別人,無法與人深交。
  • 常覺得「要是我不存在就好了」⋯⋯
  • 內心深處老是有種自己不被疼愛、不被眷顧的自卑感。

讀後能夠獲得什麼幫助?

  • 點出「5種毒親模式X依戀障礙4類型」。
  • 找出人際、職場、日常不順心的問題癥結點
  • 找到擺脫童年陰影的出口。
  • 高效修復自我破壞、填補內心空虛。
  • 不再為人際苦惱,勇於愛人與被愛

依戀障礙是什麼?

指孩子未能受到父母親或撫養者的悉心關愛,使得「依戀」無法順利形成,繼而對一個人的性格與人際關係帶來諸多影響。

依戀障礙的症狀相當繁雜且多樣,通常也都伴隨著不安全感、警戒心強、容易自殘或傷害別人、晚熟、情緒不穩定、行為障礙等表現。

依戀障礙所引起的問題不只發生在童年,還會延續至成人階段。

※延伸閱讀:為何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依戀障礙閱讀筆記

依戀障礙有什麼影響?

  • 容易起疑心、習慣貶低自己
  • 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 無法奠定良好的人際關係。
  • 太容易相信別人卻屢遭背叛。
  • 心思纖細容易受傷
  • 出現自殘行為。

兒童的依戀四種類

瑪麗・安沃斯等人設計的「陌生情境測驗」,將孩子們安置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空間,觀察這些幼兒的反應

實驗的具體內容是,先讓母親與孩子短暫共處,然後請陌生人進入房間、母親暫時離開,最後觀察母親回來後這些幼兒會有怎樣的反應及行為。

根據實驗結果,安沃斯將幼童的依戀模式區分為以下三種一一

#安全型

安全型的孩子在陌生情境下仍能自在遊戲、與母親互動。當陌生人進入房間、母親暫時離場時會出現焦慮反應,但母子重聚之後很快就能重拾安心感並繼續玩耍

這類型的孩童能與撫養者形成安穩的依戀連結,即便母親無法隨時在側,也能憑藉母親「安全堡壘」的作用獨立自處。

媽媽不在身邊時,雖也會出現正常的哭泣、不安反應,但只要母親現身,隨即能冷靜下來並恢復原先的行為模式。

#逃避型

逃避型的幼兒與母親共處時始終保持著疏遠的態度、在母子被迫分開時也沒有什麼特別反應,當母親重回房間,孩子非但不會與母親視線交會,甚至還有閃躲傾向。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這類型的孩子不會積極採取行動向母親尋求慰藉或關愛。

#焦慮型

當母親離開視線,焦慮型的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不知所措;但母親回到身邊後,這些孩子又會心生抗拒、拳打腳踢,有一部分焦慮型的幼兒則反應得茫然無助。

由此可知,焦慮型的孩童分離時雖然會陷入極度恐慌,但就算重回母親身邊也無法安心,甚至出現攻擊行為或無所適從的反應

red heart shape family member s hands holding

造成依戀障礙的5大「毒親」類型

#要求高標準、難以親近,充滿距離感的「冰山型父母」

▶ 父母特徵:

  • 話中帶刺,在外受委屈卻認為是你的錯
  • 回應不了孩子真正的想法與需求
  • 與孩子鮮少有肌膚接觸,無法自然擁抱、睡覺、洗澡
  • 無法與孩子共築溫暖親密的親子連結
  • 不知道如何解讀幼兒非語言的訊息線索
  • 本身與雙親關係也相對疏離

▶ 孩子特徵:

  • 獨立穩重,不太懂得與人相處
  • 不易相信他人,難以對人敞開心扉
  • 過度壓抑,不允許自己撒嬌
  • 非常好勝,不允許自己示弱
  • 藉由貶低、指責他人來換取自我安全感
  • 藥物、購物、工作、運動、暴食、酒精、性愛成癮比例很高

#過度保護,無時無刻緊迫盯人的「直升機父母」

▶ 父母特徵:

  • 從小把屎把尿關於孩子的每一件事
  • 早已預設好孩子未來的模樣
  • 不符預期的人、事、物,勢必得要排除
  • 愛面子、重虛榮,自視甚高或暗自比較
  • 容易帶著偏見、歧視眼光看待他人

▶ 孩子特徵:

  • 對挫折忍受低非常低,極度恐懼失敗
  • 一不順心就裹足不前,無法面對大挑戰
  • 自信心不足、沒有主見,關鍵時刻缺乏判斷力
  • 學不會為自己負責,容易將責任推給他人
  • 憤怒、怨懟、怪別人,只想等待被別人拯救

#施行身心暴力,造成陰影創傷的「破壞型父母」

▶ 父母特徵:

  • 會以言語及肢體暴力或情感忽視來管教孩子
  • 不懂得給孩子任何支持與鼓勵
  • 不知道如何付出關愛與溫暖
  • 容易暴怒、怨恨、嫉妒,缺乏情緒管理能力
  • 無法分辨打罵孩子是管教還是發洩

▶ 孩子特徵:

  • 容易將言語或肢體暴力延續到下一代
  • 看到情緒化的父母會心軟、同情、憐憫
  • 自尊心異常低落,認為自己毫無價值
  • 無意識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或決定
  • 不想被看扁、反抗權威、不肯服從、叛逆

#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不值得依靠的「家家酒父母」

▶ 父母特徵:

  • 將自己的需求擺第一,會為了休閒興趣犧牲孩子
  • 將自己應盡責任丟給小孩或旁人
  • 個人喜好而對孩子有偏心或偏見
  • 思維幼稚、經濟上也難以獨立
  • 將小孩當成情緒垃圾桶或搖錢樹

▶ 孩子特徵:

  • 若父母有求必應,便會爬到父母頭上
  • 若需代替父母照顧弟妹,則會害怕自己不夠好就不被愛
  • 為了迎合父母需求,必須一直假裝自己很完美
  • 與人難以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 認為所有人都不值得信任,沒人會為自己挺身而出

#只為一己之私,不惜利用孩子的「糖果屋父母」

▶ 父母特徵:

  • 將自己無法達成的夢想或遺憾加註在孩子身上
  • 看似當孩子的後盾,其實都為了彌補過去達不到父母期許的自己
  • 自認為都是為了孩子好
  • 理直氣壯的操控孩子一生
  • 將自己的孩子當成工具魁儡

▶ 孩子特徵:

  • 聽話照做,按照父母的選擇以滿足父母的期待
  • 眼裡只有輸贏、習慣暗自與他人做比較
  • 無法客觀看待自己的失敗與不足
  • 認為脆弱的自己是不可能被認同
  • 經常懷疑自我價值或自責自己沒用

依戀障礙 vs. 自我認同

#一心期待他人認同、在意他人評價,是因太缺乏自我肯定

缺乏自我認同,是來自於父母沒辦法做到無條件的愛孩子,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去訂定孩子的「價值」。

導致孩子認為自己差人一等,為了隱藏這樣的「缺陷」,便會異常努力或拼命掩飾自己的「不夠好」

而對於依戀障礙的父母,也經常對孩子說「要不是你⋯⋯我也不會⋯⋯」、「都是你害我⋯⋯」、「因為你⋯⋯所以我⋯⋯」等指責言語。

在這種言語與情緒暴力之下長大,讓孩子無形中產生對自我價值的存疑,而且不知道怎麼認同自己。

父母這麼做就跟直接對孩子肢體暴力、言語攻擊,或者漠不關心沒有兩樣。即使父母沒有直接施暴,在孩子前爭吵或上演肢體衝突,其實也形同虐待。

生長在這種環境裡的人容易自貶、覺得自身「毫無價值」,而且也無法好愛護自己。他們走不出父母設下的精神牢籠,而且會將靠近自己的幸福不由自主地推開。

尤其當一個人處於疲憊或壓力狀態,所表現出來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往往都會充滿負面能量。

對容易自我否定的依戀障礙者而言,則會陷入「覺得自己被看輕」或「心理不平衡」的情緒泥淖裡。

一不小心就會深陷非正向的低落情緒中,讓身心在不知不覺間變得遍體鱗傷,而且也無法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所以他們不容易成功、不知如何把握機會,一遇不順遂就沮喪氣餒,結果一次次把自己推向了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只要你有足夠的自信,就不會去過度渴望別人的認可、去在意別人的有口無心了。因為你會清楚知道,問題並不在自己身上

※延伸閱讀:為何越在乎就越不安?來自原生家庭所遺留的傷痕,關係黑洞閱讀筆記

依戀障礙 vs. 人際關係

  •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  
  •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  
  •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  
  • 為什麼無法打從內心享受人與人的交流?
  • 為什麼即使壓抑自己也要配合別人?

#依戀障礙為何能在無形間支配人際關係、並讓人感到窒息心累?

原因在於當事人孩童時期,未能與撫養者締結穩定緊密的依戀羈絆,導致日後難以自愛自重,於是連自己都無法信任。

▍ 如果連你都不相信自己了,又要怎麼去相信別人?

這道無形的陰影,正是如此無時無刻地籠罩著這些人的自我,當別人與他們愈親近、他們愈是無法心安理得。

而且即使內心深處其實比誰都渴望溫暖撫慰與穩定互信的人際關係,卻拙於表達、總是緊閉心房

有些依戀障礙者則是反過來太輕易相信別人、對他人抱有過多期待,但最終卻得不到期待中的結果,陷入失落、自我懷疑、不信任他人的黑洞裡。

依戀障礙容易讓人陷入情緒不穩、多疑猜忌的惡性循環裡,直到某一方意識到並做出有別於以往的相處方法,例如,調整自己的語氣、改變行為模式,用別的方式去回應對方。

唯有喚醒自我認知、以客觀的角度看待自己,並學會穩定自身思緒與行為,才能重新修復兒時未能擁有的依戀關係、重新將愛找回來。

※延伸閱讀:總是在意他人的想法與看法?活出你的原廠設定閱讀心得

single chair reflecting water surface stormy day

依戀障礙的悲劇連鎖

依戀障礙不只影響獨立個體,還是種會代代延續、禍及子孫的連鎖效應。

依戀的延續模式可分為以下兩種:

完全複製父母的依戀模式與教養方式。

② 把父母視為負面教材,採取完全相反的教育模式。

後者做法看似可以把錯誤的方向扭轉回來、改以正面積極的方式撫養孩子,但實則不然。當你對父母的所作所為有所憤恨、不滿,這些負面執念就會迫使你採取與父母親背道而馳的教養態度。

而這種過於極端的教養方式,會讓人在面對孩子時缺乏必要的「彈性」與「從容」

若親子間的依戀模式曾出現裂痕且未獲修復,會導致孩子在往後的人生中,將內心受過的傷投射到與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

因此在人際關係處處受挫,繼而只能採取極端手段維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例如:過度保持距離、太一廂情、容易陷入情網也容易被拋棄等。

若內心的依戀創傷未經修復重建就為人父母,只怕同樣的問題會等在不久的將來反覆重演

※延伸閱讀:總在親密關係中受挫?愛情中常見的三種依附模式

當父母從小所處在極不穩定且不健全的生長環境,也代表在孩子的教養方面從沒有一個正確且理想的範本可以參考借鑑。

於是不知不覺間,我們會將「依戀狀態不穩定的雙親」加諸於我們的影響,原封不動地複製給下一代,最終妨礙了孩子健全依戀的形成。

孩子心理上的問題,其實跟父母內心的創傷脫離不了關係,當父母的内心受了傷,做孩子的往往都能感同身受,並將之化為其他顯而易見的形式表現出來。

換個角度來說,只要父母的內心創傷得以撫平,孩子的依戀缺口與問題行為便大多都能同步改善。

無論現在的你已是孩子的父母,或仍只是父母的孩子,都應該正視現有的狀況,並鼓起勇氣、付諸決心去克服內心的依戀問題

※延伸閱讀:「夫妻的世界」高敏感父母 親子相處之道,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力照顧你愛的人

克服依戀障礙的重要性

許多書籍與研究觀察都證實,不安全依戀者相處在一起只會導致更多不幸與惡性循環。

依戀障礙者之所以常對父母抱持否定的看法或情感,其實是反映著過往父母對自己否定,進一步造成了他們的自我否定,與父母的和解同時,也是「與自己的和解」。

與自己和解不代表要遺忘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做這些並不是想要改變過去,而是當面對已經無法改變的過去,且深深影響自己,該如何讓自己不再沈浸其中

在那之前,當事人或許會一味否定自己,此時也將開始接受自己,逐步產生自信。對正在克服依戀障礙的人來說,療癒他人正是療癒自己的依戀創傷時必須的一環。

透過這樣的過程,治療者與被治療者都能面對並克服自己的依戀障礙。因為依戀障礙,就是在撫慰他人、照顧他人、對他人付出愛時所碰到的障礙。

若你也跟泡芙鑽一樣,身處在不安全依戀者的環境中,唯有先從自己有意識的做出調整,才能真正幫助到你愛的人。

※延伸閱讀:總是遇不到對的人?「依附」閱讀心得,一本解答你所有為什麼的書

如何克服依戀障礙?

#找到能讓自己發自內心信賴的人

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是作者不斷強調的觀念之一,極少數人可以從自己雙親身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與後盾,這時就需要讓其他人來擔任自己的安全堡壘。

而該如何找到適合的人選呢?首先有幾個要點務必注意:

  • 性格沈穩,性格沈穩,不會因一點小事就情緒化
  • 擁有健全心理狀態、能夠傾聽你的心事、接受你的過往
  • 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且值得信任
  • 懂得愛惜自己、尊重他人

若你很幸運的身邊剛好有這樣的人,請鼓起勇氣去請求他的幫忙吧!

不過泡芙鑽認真沒這麼幸運,我思考過,當自己陷入很深的依戀障礙時,通常身邊吸引來的人都是差不多頻率的,就算有可信賴的安全型依戀人選,也會讓自己感到遙不可及、不好意思打擾,對吧!

所以泡芙鑽的「自救」方法向來都是由自身做起,既然不想依靠他人,那就先將重點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裡吧!

※延伸閱讀:太在意另一半的你,在感情中總是患得患失嗎?該如何自救?

#設定「小目標」,方向自然浮現

既然已經意識到自己的依戀問題,並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採取行動,想揮別依戀障礙,邁向嶄新的人生。

若沒有個明確的基準或目標,我想你大概也很難判定,自己是否真的已經克服了依戀障礙。

因此首先該做的,是把抽象念頭化為具體目標,比如說把具體目標設為「改善與家人的關係」。不過家人包含不同對象,僅僅這樣仍然不夠明確。

因此請試著思考,達到哪些標準,才算完成階段性任務?舉凡「減少與父母起口角的頻率」、「不再隱忍伴侶的家暴」或「不再把孩子作宣洩情緒的工具」等都可以。

所以,不妨先設立明確的目標,並認清目前自身的狀況與處境,如此一來你才會知道接來還有哪些選項可以選擇或取捨。

若能把目標變成數個階段的小任務,你會更容易產生動力,並確實地將一個個小成就累積成最終的遠大目標。

請記得,每個大目標都是由一系列的小小成就累積而成的,這也正是修復依戀的訣竅所在。

top view marked checking box

#內在自律才有人生自由,修復「依戀創傷」的關鍵

孩童時期雙親或撫養者有形與無形的言行舉止,對於形塑一個人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模式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如果這些影響是正向且能為孩子日後的幸福奠基,那倒沒什麼問題。只怕父母一言一行的潛移默化,將孩子導向偏扭曲的人生道路

其實最重要的是,當事人是否具備自覺與自制的「自律能力」。所「自律」,是指一個人對於想法、情緒與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

依戀狀態不健全不僅會讓人缺乏自律能力,也容易形成過度的心理依賴,這種依賴性不只針對人,像酒成癮、物質崇拜等,甚至連對憤怒、嫉妒、怨恨等負面情緒與行為上癮都有可能。

因此,學會調整思緒、調適情緒、調節自己的言行舉止,也是克服依戀重要的一環。

※延伸閱讀:你覺得人生成功或失敗是由誰定義的?

重點整理

  • 重點一:找出「毒親魔咒」是了解依戀障礙的關鍵之一。
  • 重點二:只要擁有足夠的自信,就能降低無法控制他人的失控焦慮感。
  • 重點三:由自身跨出「自救第一步」,透過完成階段性小目標來改善人際關係。

讀完本書,瞭解自己或家人、伴侶、朋友、同事的依戀形式與行為特質,進而學習理解和陪伴,邁向修復與和解的第一步-人際挫折與孤獨都來自「童年傷痕」:傷你最深的往往是家人!人際心理師教你解除「依戀魔咒」,讓愛不再變傷害

童年傷痕 1

❤️ 「願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by 我是泡芙鑽 💎

專屬你的愛情蛻變攻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本篇重點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