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否常覺得跟另一半相處的心很累?
- 總覺得找不回當初相識那種心動感?
- 兩人在一起久了,越來越沒話題?
- 常為了生活中的摩擦感到不愉快?
- 不管跟對方分享什麼,他回覆總是冷言冷語?
曖昧時期的美好,卻因在一起後,越來越清晰的「現實面」,兩人間產生摩擦與矛盾。
曾懷疑,他是否還是我當初認識的那個他?
※延伸閱讀:溝通總是無效?三觀不合無解嗎?親身實踐四步驟有效溝通與磨合
前言
哈囉,我是泡芙鑽,相信來到此的你,一定正感到疑惑且猶豫吧?
疑惑的是,身旁的這個人,不知從何時開始,感覺越來越陌生⋯⋯猶豫的是,不知道這段感情,是否該繼續下去?
我的第二位逃避型依戀男友曾經說過: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更好,而不是彼此拖累,第一次聽到,當時的自己不以為意。
但實際認真思考後發覺,他想表達的意思是:「兩個人的結合,是為了一起往更好的方向邁進,互相扶持成長,讓彼此生活更幸福知足,而不是,造成單方或彼此的困擾與傷害,無止盡的要求對方,沒有溝通的,自以為妳的要求都是為他好,那倒不如,一個人來得輕鬆自在。」
與他相處的那段日子,因生活習慣與認知差距,兩天小吵、三天大吵。
他感悟說出口,我想這句話,也帶有心累的意思吧。當時爭吵不斷的相處,兩個人在一起,感覺比單身時還辛苦。
但,彼此都這麼不快樂,為何還是要繼續在一起?到底是「磨合」或「不適合」?
※延伸閱讀:愛上「逃避型情人」很辛苦嗎?與逃避型依戀相處三大指南
磨合?不適合?
兩性作家-女王的書籍:美好的愛,是先給自己幸福

此書內容是分享給女生「如何建立正確心態」,不論在兩性相處、人際關係、自我成長部分,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清楚的做出「正確選擇」。
很多人,總在同一個輪迴中鬼打牆,因為沒認知到,何謂正確的方向,才會一直做錯誤的選擇,導致總是發生相同不好的事情。
而此書中有一篇內容為:「磨合」與「不適合」的不同?
大致內容意思為,「磨合」是你們兩個有共同的目標,想要為了彼此的幸福和未來努力,所以是「雙方面的」。
「不適合」是只有一個人「單方面」的努力,甚至你只是想要對方變成你要的模樣(或對方要求你變成他要的樣子),忽略了你們真的不適合的事實。
很多人以為,有愛就可以改變對方,不斷的用彼此間的「愛」來當作籌碼,而希望對方變成你「想要」的那個人。
但事實上,當彼此都無法理解彼此,這種「為你好」的期望,則成為一種壓力,而失去平衡的關係,想必彼此都不會感到快樂。
※延伸閱讀:獲取人生自由的鑰匙? 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 「課題分離」
我的人生名言:不要想改變任何人,除非他自己想改變。
對的人,是互相包容、互相理解,彼此都願意為彼此變得更好,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女王說:最好判定磨合和不適合的方法,就是看看你們兩個人在爭吵後,問題有沒有解決?
可以磨合的伴侶,他們會找出方法,協調彼此,他們「雙方」願意為了彼此關係努力。
但是,不適合的人,你們永遠吵一樣的問題無解,狀況不會更好,只會無止盡的吵下去、消耗感情、傷害彼此。
※延伸閱讀:伴侶間的矛盾差異到底該聽誰的?先檢視這三大重點
但,為何還是那麼多明知道無法磨合,卻又不肯放手的怨偶呢?
過去我一篇文章主題:醒醒吧!5大重點證實「他其實沒那麼喜歡妳」,寫了一段話:
「我曾想過,當時明知道彼此不快樂卻又不肯放手,明知道他不夠喜歡我,我也不願意去正視。」
「或許是內心一種不甘心,覺得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還是如此辜負我,不甘心、不肯放手。」而拖著拖著,沒緣分的依舊會離開。
每當自己回頭反省,如果當時能夠意識到這些,勇敢的去正視它,試著調整,或許,內心可能就不再感到這麼痛苦了。
每個人都會有想逃避的階段,以為時間久了,撐過了,就會變好,但未解的問題依舊存在。
學習放下它,相信自己,值得遇見更好的那個人吧!
※延伸閱讀:切勿將另一半「當作生活重心」,3招教你找回自我

原本,愛情可以很純粹
單純的愛情,可以不畏懼外在的條條框框,單純的因為喜歡而在一起,但真正在一起後,會因現實面而磨損了最初的「純粹」。
當甜蜜期漸漸消逝,撥開的,是那越來越清晰的「現實面」,兩個人必須開始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而因彼此的生活習慣、價值觀、人生觀,有所不同,而開始產生摩擦。
※延伸閱讀:失落感很重,越愛越沒安全感?關係黑洞閱讀筆記《愛情篇》
維繫愛情的十大關鍵
#彼此聊天有共鳴
話不投機半句多,當你拋出一句話,或是分享有意思的文章,對方是否也感到有共鳴而回應你。
過去,我遇過某任男友,初相識時熱烈的共同話題,但日子久了,沒其他有交集的興趣事物,便開始無話可說,我覺得有趣的話題,他不感興趣,他覺得有趣的,我也無感。
一同吃飯時,他滑他的臉書,我玩我的手遊,而每天訊息也是早、中、晚機器人般的問安,整天聊不到幾句話,最終也是分手收場。
#理解彼此成長家庭背景
常說一個人的生長環境,會影響這個人一生,每個人,都來自不同家庭,所謂的門當戶對,除了經濟條件、思維水平不要相距太大外,其中一點是生活習慣。
當遇到對方與自己不同時,是否能理解並包容彼此?
#接受彼此的交友圈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肯定會接觸到彼此的朋友圈,要了解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打入他的交友圈,所謂的物以類聚,觀察他周遭的朋友,也能知道他的思維與生活方式。
但,並非誰都能自在的跟彼此的朋友融入在一起,當對方的朋友,可能不是你平常接觸的類型,自己是否願意去參與了解對方的交友圈呢?
#理解彼此花錢的方式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不同人生經歷,對於花錢順序也都不同,能否尊重彼此在他自己能負荷的能力範圍內,對於花錢方式的選擇?
有些人,喜歡花錢在藝文活動,看展、聽演唱會,有些人喜歡電玩、攝影、美妝保養…等等。
過去我也遇過某前任,覺得我花錢聽周杰倫演唱會很浪費錢,而我覺得他把錢花在改裝車上才浪費錢,無法理解彼此的花錢方式,只會不斷產生爭吵。
#未來想要的生活方式差不多
有些人喜好回歸田野、安靜悠閒,有些人喜歡都市的熱鬧方便,有些人喜好到處出遊旅行,有些人則喜歡窩在自己舒適的居家空間。
兩個人在一起,就是希望能彼此陪伴到老,如果連未來想過的方式,都沒有共識,該如何一起走下去呢?
※延伸閱讀:到底是需要磨合?還是根本就不適合?三步驟掌握全局
#經營感情的方式類似
愛情這件事,是需要兩個人共同努力的,如果1+1並沒有大於2,倒不如單身更自由快樂。
過去我也遇過男友,覺得都在一起了,自然發展就好,不需要特別經營感情,但我卻認為,日常的感情經營才是重點,而不是等意識到彼此間有矛盾,才想正視問題。

#能認同對方在事業上的規劃
現在女性不像過去,結婚後全心在家庭裡,成為家庭主婦,現在許多職場媽媽,可能事業剛起步,可能是高階主管,當對方在為自己的事業打拼時,是否能認同並支持她的努力?
反之,當自己對事業很有衝勁並不斷成長自己時,是否能理解另一半選擇當平凡工作者過一生的心態?
#有共識的組織家庭與育兒方式
婚姻,已不像是戀愛般,是兩個人的事情了,走入婚姻後,常有人因小孩的教育問題產生爭執,或是婆媳間的育兒方式而有衝突,是否能一起互相溝通取得平衡點?
#能坦承交流對性生活的感受與滿意度
現今已不像過往,私密話題資訊封閉,雖至今多數人對於私密的性愛生活依舊感到難以啟齒,但透過網路能夠方便獲取多非常多資訊。
況且,從沒人會教你該怎麼跟另一半經營美好的性體驗,通常都是自己低調的看性愛片、網路討論、與朋友討論等等。
但實際上,每個人體的構造與敏感度完全不同,若伴侶間無法坦承交流,甚至連自己都對這件事感到很羞恥,當然無法提升兩個人在性愛中的品質。
加上有許多對男性與女性的制式印象,例如,男性在A片裡學到,要不斷地更換姿勢,以為加快速度能讓伴侶獲得高潮,殊不知對女生而言,只要點對了,就能感到滿足。
或是女性以為在過程中假裝很有感、很愉悅,或是透過裝扮、使用情趣用品⋯⋯等,只要能讓伴侶感到滿足,他就會更愛自己。
但其實男性跟女性不同,女性天生會將性與愛結合為一,男性卻能將其分別看待,最重要的還是在日常生活的相處點滴。
不論是將性愛當成取悅自己或對方,若總是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對待伴侶,而從沒詢問過伴侶的感受,到頭來就只是在自嗨罷了。
※延伸閱讀:總在親密關係中受挫?愛情中常見的三種依附模式
#能尊重彼此不同的觀點
在我這篇 溝通總是無效?三觀不合無解? 的文章提到,人與人間的衝突與矛盾,主要是因為彼此的需求以及依附類型不同。
人天生有排他性,對於跟自己不同的樣貌都會感到陌生而警戒,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都擁有自由意志。
對自己來說最重要及最正確的觀點、認知,對他人來說並非是最重要的。
況且,每個人的想法、感受,本身就沒有對與錯,因為每個人所經歷的一切本就不同,也因為如此,才會讓兩人相互吸引。
在伴侶關係間,最常發生的衝突,就是一方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好的,為了另一半好,期待對方可以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做。
唯有當自己放下對任何人事物的價值判斷,我們才能更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一切,用彼此最真實、最純粹的自己,好好的沈浸在關係中。
如何判斷彼此適不適合?兩個人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麼?
#兩人在一起感覺很自在,彼此都能做真實的自我
初期不熟悉,會為了形象而有所拘束,但相處久了,能在彼此面前釋放最真實的自己,不感到害羞尷尬,用彼此感到最舒服的方式相處。
不需要擔心自己說錯什麼,或做錯什麼,能夠欣賞彼此的優點,包容彼此的缺點,把小污點轉成可愛的小情趣。
互相信任,是情人也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延伸閱讀:內向高敏的你,一直困擾找不到「懂你」的另一半嗎?
#兩人在一起無話不談、話題不斷
彼此心裡都有彼此,遇到事情就想第一個跟對方分享,當自己說了什麼話題,對方也能有所回應,就算兩個人安靜的待在一起,也不感到焦慮尷尬。
對彼此保持好奇心,關心他的日常,就算興趣不同,也願意為了彼此去參與彼此的興趣。
當兩人遇到了矛盾時,也能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願意理解與聆聽對方的意見。
#珍惜兩人在一起相處的時間
時時惦記著彼此,總是情不自禁的想主動聯繫對方,才剛分開,就開始期待下次的見面,看到對方就感到很幸福。
兩人在一起,彼此都需要擁有自己的時間,不過度依賴對方,當兩人相處時,能專心的互相陪伴彼此。
現代人太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而分心,懂得珍惜兩人在一起的時間,用心的經營相處在一起的回憶。
#遇到衝突能一起找出適合的解決方法
真正的磨合,是在每一次衝突中發現彼此的「不同」,從中去更了解對方,最終討論出適合彼此的相處模式。
以依附理論來說,安全依附的人天生就擁有這樣的能力,而不安全依附中的焦慮型、逃避型,可以透過有意識的學習獲取。
以我和泡芙先生為例,愛情焦慮的我,遇見逃避依附的泡芙先生,若我一直用過去對待愛情的方式去經營跟他的關係,只會讓逃避依附者感到壓力、感到自己不夠好而想躲起來。
當我開始有意識的探究兩人間發生的矛盾與衝突後,不僅讓泡芙先生能更加自在的展現他自己,也幫助我們的關係更加貼近。
※延伸閱讀:總是遇不到對的人?「依附」閱讀心得,一本解答你所有為什麼的書
#面對伴侶心態平等,不需委屈自己、討好對方
在關係中,不論是聖母型的萬事迎合對方,或是拯救者般的為他好、必須拖拉著伴侶前進,這種雙方不平等的關係,最終都只會形成關係中巨大的壓力。
每個人總想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沒有人是百分百完美的,所謂的「展現最好」,也等於是「隱藏最糟」。
當我們一直隱藏自己的脆弱、缺點,或是需要非常辛苦的強裝自己,這種日漸累積的包袱,最終都是成為壓垮感情的稻草。
在 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說到,在人際相處中,坦承脆弱、悲傷、失落,是深化人際關係的關鍵時刻。
習慣報喜不報憂,只會讓我們越來越孤獨,也更難去接納「偶爾會不太好」的自己。
所謂的另一半,就是雖然我無法成為你,但我可以陪伴你、支持及尊重你的選擇。
當在自己的人生中闖關打怪、遍體鱗傷時,另一半能好好聆聽自己的憤怒、沮喪與悲傷,並能夠告訴自己「沒關係,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重點整理
- 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更好,而不是彼此拖累。
- 「磨合」是雙方願意共同努力面對,而「不適合」是只有一個人「單方面」的想改變。
- 對的人是互相包容、理解,而願意一起成為更好的人。
- 對的人能讓彼此在關係中「成為自己」。
- 對的人是能平等相處,不委屈自己、也不需討好對方。

❤️ 「願我們都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by 我是泡芙鑽 💎

你是否覺得「活出自己」很困難,也很迷惘嗎?不管透過爬文、閱讀或是上相關課程,還是不知道如何將學到的東西內化到日常嗎?
泡芙鑽正在籌備相關課程,將手把手的帶著你,一步步的透過系統化、可實踐的方式,讓我們一同「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若你對相關資訊有興趣,歡迎 【點擊連結】留下你的Email,期待我們信件裡相見囉!